在紧邻枇杷山小学的上纯阳洞13号的石梯旁,一栋中西结构的两层楼房静静矗立。这就是抗战时期重庆话剧演出的主要场所——抗建堂。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大后方戏剧运动中心,文艺界人士荟萃。时有中华剧艺社、中国万岁剧团、中国电影制片厂剧社、中国艺术剧院、中央青年剧社等五大剧团迁来重庆,还有孩子剧团、怒吼剧社、中国业余剧团等团队来渝。但当时重庆影剧场少,尤其缺乏大型演出场地,不仅难以彩排,即便正式演出也要预约排班。
1940年4月,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兼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所属中国万岁剧团团长后,决定新建一处话剧剧场,以解决当时重庆戏剧界名家荟萃而剧场奇缺的困难。
新剧场地址选定在观音岩附近的山坡上。那里原本是中国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因地处公路边,市声嘈杂,不利于拍摄。郭沫若委托著名导演史东山的夫人华旦妮具体负责改建工程。华旦妮曾在上海创办服装公司,有较高的审美,更有经营头脑。她亲自到现场查看,然后聘请设计师参照上海一些大剧场的样式进行设计,施工队依据设计图纸开工建造。改建期间正值日机对重庆进行猛烈大轰炸,白天不能施工,只有在晚间加班加点地干。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1941年4月,剧院建成,以当时流行的口号“抗战必胜,建国必成”而取名“抗建堂”,由时任国民政府林森题写。